[导语]信息技术 整合 教学设计【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篇一一、基本情况分析
学生情况:
五年级学生经过一年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计算机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行为养成方面也已经形成了进机房前准备好需要的物品,上课时也能小组间相互合作,电脑的动手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进行了重新编排,新教材根据实际需要,精选了最实用、最新颖的教学内容,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兴趣、知识水平、心理及认知结构的特点,按照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等原则安排以下几个主要模块:
新知园:通过给出的&“任务&”或活动传递知识、培养技能,并采用卡通人对话方式提示操作技巧、步骤或进行问题过渡达到醒目、自然、提高趣味性和可读性的目的。
大显身手:通过设置问题或项目引导学生练习、研究,以检测大家是否较好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又进步了:通过对同学们所进行的项目的评价,激励大家不断进步。
问题口袋:引导同学们把在学习中未曾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作为以后进一步探究的课题。
聪明驿站:提出与&“任务&”或活动相关而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和学习的内容,培养同学们研究、探索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你知道吗:给出与&“任务&”或活动相关而需要进一步扩展的知识、技能,供同学们进一步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了解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了解计算机的硬件及各部分功能;了解本单元相关概念(如硬件、软件、压缩、复制、粘贴、删除、剪贴板等);了解常用计算机软件;了解Windows桌面、窗口的组成;了解文件夹的树状结构及资源管理器的窗口界面及作用。
2、技能目标:
掌握窗口的基本操作;掌握文件/文件夹的选定、建立、重命名、复制、移动、删除等操作;掌握文件的压缩和解压缩操作。能理解任务的要求,根据既定任务对计算机进行操作;能根据事物的属性和特征进行分类(如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的区分、文件资料的分类整理);能比较、鉴别、阐明事物之间的类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如复制、移动等);能阐明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如概念的理解);能熟练使用Windows98操作系统,完成基本操作。
3、情感目标:
知道并遵守机房的操作规则,形成正确的使用习惯;感受相关的计算机文化和道德规范;逐步增强自律意识,能进行自我保护。
四、工作措施:
1、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写好教案的同时,设计好每节课要做的练习,使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动手操作,提高动手能力。
2、充分利用好《练习与评价手册》,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的同时,查找自己的不足与收获,检验自己掌握知识的水平。
3、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上机习惯,注重学生的行为养成。
4、理论部分可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如先欣赏相关内容的学习课件与学生阅读课本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自学,后采取练习题的方式检测所学知识,可将课本练习、练习与评价手册中的内容制作成电子版的,这样理论知识仍然可以在机房完成),用&“自己学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给学生&“各抒己见&”的机会。
5、实践部分,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使用课件创设情境(如文件与文件夹的操作可以利用文件内字符的操作为切入点),以电脑为意义建构工具,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探索、交流反馈、总结规范等环节,激发兴趣,增长知识,培养技能。教学中,可灵活运用&“任务驱动&”、&“讲练结合&”等方式,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任务,提高课堂效率。综合实践可采取&“打擂台&”的方式,巩固所学的单元知识,增强竞争与合作意识。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篇二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WINDOWS98操作系统,了解鼠标的基本操作,掌握正确启动和关闭计算机系统的方法。
教学内容:
学习计算机系统软件及鼠标应用
教学准备:
1、调试每台计算机
2、打开计算机并由教师机控制
3、由各组组长带队有秩序地进电脑室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那有谁能来给其他同学讲讲计算机到底有哪些基本组成呢?
师:好,这位同学,你来告诉大家。
生:(略)
师:还有谁要补充吗?
师:好,你来。
生:(略)
师:补充得很好!这说明同学们学得很认真。那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及鼠标的应用。好吗?
生:好。
二、新授。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一节影片,并做好思考。
(老师启动光碟,同学们也相应做好笔记。)
师问:同学们看了这部影片后有什么问题弄不清的,需要其他同学帮助解答了呢?
生:老师,我这个地方弄不清,什么是“桌面”呢?师:谁能帮助这个同学解答呢?
生:老师,我来帮他解答。
师:那有谁能来告诉老师,应如何启动计算机,也就是“开机的顺序呢?”。
生:老师,我来。开机的顺序就是……
师:好,说得真好。那鼠标又是怎么使用的呢?
生:鼠标有以下几种基本操作:
(让学生动手演示,老师把屏幕转换给其他同学看)
三、做一做。
师:瑞请大家动起手来,按下列的要求操作,把你看到的变化填写到括弧内。好吗?
生:好。
师:现在马上动手。
(老师把屏幕返还给同学)
四、新授。(如何关机)
师:请同学们按下列步骤,跟老师一起关机,好吗?
生:好。
师:第一步:单击“开始”按钮,弹出“开始”菜单;
第二步:单击“关闭系统”,弹出对话框:
第三步:选择“关闭计算机”后,单击“是(Y)”,此时计算机自动进行关机操作;
第四步:关闭显示器。
同学们都会了吗?
生:会了。
五、想一想。
师:那好。同学们回去后,应思考下列两个问题:
1、开机的顺序?
2、关机的操作步骤?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篇三教学内容
……此处隐藏9565个字……5圣诞帽设计师队团——4、6
2、学生绘画草图。
要求:每位同学都是设计师,大家根据自己选择的帽子种类,加上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把简单的设计草图记录到活动手册上。
3、根据需要,选材料。
提问1: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选择的这种帽子,需要什么材料?什么工具?
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主体材料的同时也准备了一些辅助材料,学生可以选择多种辅助材料使帽子更完善,满足更多需求。最后,提醒学生将所选材料记录到活动手册上。
提问:我们知道,帽子的大小是否合适很重要,那么我们怎么确定帽子的大小呢?
学生可能想到用软尺量。为了更加方便和快捷,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直接用卡纸去测量头围。
教师展示微课视频:看一下别人是怎么制作帽子的?
学生观看微课。
(二)学省制作帽子
1、学生领取需要的材料。
2、教师提示学生,制作有困难时可以向老师或其他小组求助。
3、教师巡视指导,并根据情况分发制作圣诞帽等各种帽子的提示卡。
(三)“帽子展示会”
角色扮演:小组成员上台扮演“模特”,在展示过程中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小组帽子的设计与用途,其他同学扮演观众欣赏不同的帽子。
三、总结:反思、完善
游戏结束后,请每个小组将自己的作品带回座位。
1、教师提问:我们做的帽子实现了设计时预想的功能了吗?
追问:大小合适吗?戴起来舒服吗?美观大方吗?
2、反思:我们做的帽子还有哪些不足?可以怎样改进?
四、拓展
同学们做的帽子都很有特点,不过我们是不是还可以把它们变得更好?给大家一个机会,我们还能有哪些创意,如何实现?可以请爸爸妈妈帮忙哟。
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帽子,引发学生思考不同的帽子有不同功能,那么不同功能的帽子都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材料这个知识点,从而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感悟材料对帽子功能的影响。接着,组织学生观察帽子的主体材料及其特点,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做准备。
环保教育,明确有些材料可以反复利用。
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明确一个产品的诞生需要设计并制作。
可以用图示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
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水平,可以提供适操作性强,符合学情的材料,也提供不同的帽子半成品,有利于学生更快的完成帽子制作,可以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通过微课指导学生制作帽子的方法,降低操作民难度,让容易参与到制作过程中,解决动手能力弱的教学难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可以参与到有困难的小组。
通过“帽子展示会”为主题开展角色扮演游戏,有效提高交流研讨的参与度。
小组互相评价优点可以培养反思和改善自己产品的意识,介绍自己的设计想法可以体验创造产品的喜悦。
通过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反思、改进,把工程实践过程的反思、改进的思想延续到课外。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 篇九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文件与文件夹的查找、选定、复制、移动、删除等概念;知道回收站的功能;了解剪贴板的功能;比较文件与文件夹的移动、复制、删除的异同。
2、技能目标:尝试文件与文件夹的查找操作;熟练对文件与文件夹的选定、复制、移动、删除操作。
3、情感目标: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养成规范、严谨、有序的学习态度。
二、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文件与文件夹的选定。
2、文件与文件夹的复制。
(二)难点
1、文件与文件夹复制、移动、删除概念及操作的异同点。
2、剪贴板的概念。
三、知识点
1、查找文件和文件夹。
2、选定文件和文件夹(单个选定、多个连续选定、多个不连续选定)。
3、复制文件和文件夹(单个复制、多个复制)。
4、移动文件和文件夹(单个移动、多个移动)。
5、删除文件和文件夹(删除、还原、清空回收站)。
6、移动与复制的区别。
7、剪贴板的功能。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篇十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桌面上的图标代表什么,有什么作用,并能够熟练的打开桌面上的图标。
2、在熟悉操作窗口的同时,认识窗口的组成部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程序窗口的认识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过程与方法:合作交流+教师引导+操作实践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Windows桌面上的每一个图标,都指向一个应用程序,每运行一个程序,桌面上就出现一个称为“视窗”的图形,我们通常也把视窗称为“窗口”,如果同时运行多个程序,就要同时打开多个窗口。如何运行程序,打开窗口呢?别着急,请跟我一起学。
二、新授
(一)、打开窗口
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打开窗口:
1、把指针移动到桌面的图标上,然后双击。
2、单击“开始”按钮,在菜单中选择需要运行的程序图标或需要打开的文档并单击它。“开始”菜单中的每一个命令和桌面上的每一个图标一样,都代表着一个应用程序,每运行一个程序,就打开一个窗口。
(二)窗口的组成
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最小化按钮、最大化按钮、关闭按钮、工作区、边框、窗口角。
(三)窗口的操作
1、窗口的最大化、最小化和还原
最大化与还原:单击“最大化”按钮,窗口就扩大到整个桌面,这时“最大化”按钮就由“最大化”变换为“还原”。如果要恢复原来的窗口,单击“还原”就可以了。
最小化与还原:单击“最小化”按钮,窗口就缩小为一个图标按钮,存放在任务栏上。如果要恢复原来的窗口,单击任务栏上的图标按钮就可以了。
2、窗口的移动
注意:窗口最大化是无法移动的。
3、窗口大小的改变
4、窗口的关闭
要关闭窗口,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单击“关闭”按钮。
三、练一练(完成练一练)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汇报,师点拔。
四、拓展知识
同时打开3—5个窗口,然后将指针移至任务栏的空白位置,单击右键并选择“层叠窗口”,看看有什么效果。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是让学生在复习打开程序的窗口,进一步认识认识窗口的各种组成部分的名称,并能对窗口进行各种操作,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习自学,回答问题的方式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最后通过课后习题巩固知识点。同学们完成得都非常好。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信息技术 整合 教学设计【精品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