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
试述中国古代国家权力中枢组织的变化。
(1)三代时期,以王为核心的国家组织主要分为两个系统:政务官系统,神?官系统。
(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在国君之下普遍设立总领全国军政事务的长官,或为相,或相、将并立,协助国君治国。
(3)秦汉时期,国家组织的主体是以皇帝为核心的"三公九卿”。
(4)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组织突出变化是三省制的初步形成,三省诸部制逐渐取代三公九卿制。
(5)隋唐时期国家组织的核心是"三省六部制”。
(6)宋元国家组织的核心由"二府制”变成一省制。
(7)明代国家组织的核心是内阁――六部制度与宦官制度。清朝国家组织的中枢是军机处、内阁。
明清地方政府与元朝地方政府相比有哪些主要变化?
(1)元代地方实行行省制,实行行省、路、府、州、县多级制,但各行省之下层级并不完全不统一。行省具有很大的权力,行省的权力集中,拥有较大的自主权。
(2)明代地方政府的变化主要有:一、地方行政实行省、府、县三级制,层级规范统
一。省下有道,为监察区。二、省一级权力分散,由承宣布政司、提刑按察司、都指挥使司分别掌管行政、监察和司法、军事行政。明中叶以后,地方设巡抚、总督,巡抚、总督的性质、职责当时还不确定,主要是监察地方官吏,但必要时也可以集中一省或数省的权力以处理地方事务,显示分散的权力又开始集中。但省级又形成三司、总督、巡抚的分权与牵制,并受到中央的严格监督。三、地方自主权比元代减小。
(3)清朝地方政府的变化主要有:一、地方行政区划实行省、道、府(州、厅)、县四级制。二、省一级实行总督、巡抚二元化的领导体制,布政使司、按察使司成为督抚下属。
三、省级督抚的权力集中,并拥有一定的自主权,但督、抚互相牵制、监督,又受中央的控制。
为什么说秦汉时期奠定了古代监察制度的基础?
(一)秦朝全面建立起了御史监察制度。中央监察机关称御史府,各郡设置监御史,隶属于御史府,简称郡监。在军队里设有军监。
(二)汉代在秦朝基础上,奠定了古代监察制度的基础。
(1)汉代建立了多元化的中央监察机构。分两个系统,三大组织机构:御史府(台),丞相司直,司隶校尉。
(2)监察机构独立性增强 。西汉后期,御史中丞为台长,御史台实际上从行政系统分离出来。司隶校尉名义属司空,行使监察权却是独立的,与司空没有关系
(3)建立完整的地方监察制度。十三州刺史和司隶校尉的设置,表明中国古代地方监察制度基本形成。郡以下的监察由郡守负责,具体执行监察职能的官员是督邮 。
(4)制订了监察法规。汉初有"察辞诏凡九条” ;汉武帝制定《刺史六条》 。是汉代监察制度确立的重要标志。
(5)形成监察组织之间的相互监察制度。
试析南京国民政府的五院制。
从1928年10月到1948年5月,是国民政府所谓"训政”时期,在"训政”时期军机处
清朝辅助皇帝办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一个中枢机构。雍正设立"军机处”以后,直到清末宣统三年"责任内阁”成立才最后被撤销。军机处的职能是"办理枢务、承写密旨”,主要有:负责下达谕旨的撰拟;参与官员"奏折”的处理;提供咨询,参议政事。军机处在清朝政治 1
生活中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是绝对君主制的工具。,国民政府实行五院制。
五院的构成……起初,五院之上设国民政府委员会和国民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委员会名义上是国民政府的最高权力机关。
五院制渊源于孙中山的"权能分治”和"五权分立”学说。从政治体制上讲,五院制有其一定合理性。
但实际上成为国民党一党专政和蒋介石独裁统治的工具。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转入战时体制。蒋介石任国民党总裁,兼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对于党政军一切事务,得不依平时程序,以命令为便宜之措施”,形成了军事独裁体制。"权能分治”和"五权分立”名存实亡。
从1948年5月到1949年,是国民政府所谓的"宪政”时期。五院之上设立总统和副总统。总统权力广大,可提名行政院、司法院、考试院各院院长人选,对行政院重要政策进行"核可”,实际上不受宪法的约束。故政体的实质依旧是个人独裁与专制。
试述抗日民主政权的特点。
抗日民主政权,是在抗日战争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人民民主专政,因而它除具有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特点外,还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第一,"三三制”原则。"三三制”主要是指:在抗日根据地的民意机关和政府机关的人员配备上,共产党员占1/3,他们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左派进步分子占1/3,他们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派占1/3,他们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三三制”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政权建设上的一个创造,这样配备政权机关人员,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政权上的具体表现,它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坚持抗日战争,促进国民党统治区民主运动的发展。
第二,抗日民主政权是"地方性的联合政府”。抗日民主政权的地方性,是指各根据地抗日民主政府之间,彼此没有隶属关系,处于平行地位,而各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之上没有再高一级的革命政权机关。这时,国民党所掌握的中华民国政权,还是对外代表中华民国的合法政府,而抗日民主政权,则是共产党领导的在中华民国领土内的由人民当家做主的地方政权。抗日民主政权是联合政府,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人民选举的共产党人和抗日党派及无党派代表人物合作的政府。由于各革命阶级、阶层、党派,参加到抗日战争的行列,因而在政权中亦有相应的地位,共产党必须与他们合作。这种合作是以共产党的绝对领导权为前提的,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抗日民主政权方针路线的正确实施,才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民族的利益。这个联合政府实质上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形式。
古代国体经历了哪些演化阶段?
夏商:奴隶制国家阶段;
西周东周:封建领主制阶段;
秦汉――明清:地主封建制阶段:其中秦汉魏晋南北朝是其发展阶段;隋唐宋元是成熟阶段;明清是最后阶段。
先秦贵族君主制的特点有哪些?
第一个特征,是中国君主制度的基本特征。即中国君主制度诞生以来,自夏代就形成了王位在王室家族内部世代传袭的制度,并且在不断的强化和神化君权、君主的过程中,使这种世袭君主制披上合法及越来越神秘的外衣。这与古代西欧有些国家君主由诸侯选举产生确实大不相同。
第二个特 ……此处隐藏9862个字……p>13. 标志清政府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是( a)。
a.设五口通商大臣b.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c.设总税务司署d.设外务部
14. 清代省一级主管省财政和民政的官员称( a)
a.布政使b.学政c.提督d.按察使
15. 宋代为分割转运使权力的而在路一级设立的官员是(c)。
a. 安抚使b.提举常平c.提点刑狱d.通判
16. 中国封建社会地方建制的基本结构是( b)制度。
a.乡镇b.郡县c.郡国d.领地
17. ( a)时,采纳主父偃的建议,继续推行削弱王国势力的"推恩法",王国土地日以缩小。
a.汉武帝b.汉景帝c.汉文帝d.汉献帝
18.古代官吏致仕的年龄是(a)岁。
a.70b.65c.60d.55
19.在北洋政府中央监查机构平政院中,负责对平政院内部官员的监督的组织是( a)。
a.肃政厅b.惩戒委员会c.审察决算委员会d.审计院
20. 中国古代法律集中体现维护王权制度和父权家长制的基本精神。( c)是实际的最高立法人。
a.宰相b.御史c.天子d.内阁
三、名词解释
1. 嫡子继承制
第1页 (共5 页)
古代王位继承制度。根据嫡子继承制度,择立太子的标准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 贵不以长”,即以嫡后所生的长子为王位首位继承人;如果没有生子,则在庶子选择,其优先考虑则是妃嫔的家世和本人素质,不考虑是否年长。
2. 尚书台官署名,东汉时设置,又称"中台",为实际总领政务的机构,长官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台下设三公、吏部、民、客、二千石和南北两主客六曹分领事务,南朝梁时改称尚书省。
3. 郡县制确立于战国时期而被后世广泛采行的地方行政区划制。(1分)春秋时代中期随分封制被兼并战争破坏,大国开始将兼并小国改为县作为地方行政区划,郡的设置比县稍晚,且规格比县要低,战国时出现郡管县。郡的长官为“守”或“太守”,负责一郡行
政、军事和财政。县的长官称“令”或长,主管全县军政事务。汉代以后州、路、行省先后取代郡成为一级行政区,而县制则沿用至今。
四、简答题
1.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
答:第一,君主专政,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贯穿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也是北洋政府,国民党南京政府制度的一个特点。第二,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论证权合理性的依据,悬切剥削阶级政权的共同手段。 第三,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也影响到半殖民半封建的民国政治制度。第四,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并一直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国政治制度。第五,在高度君主集权制度下,行政权力包揽一切,并且实行人治。第六,政治制度公开承认不平等原则,肯定社会等级差别,承认特殊权利阶层,对不同的阶层采取不同的对待方法。第七,中国一致是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不论是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曾经实行因俗而治的政治制度。
2. 春秋战国时期的宰相制度萌生情况概述。
答:春秋时期,各国中央一级的主要职官仍承袭西周制度,尚无太多的变化,但宰相制度确已显端倪。各国都相继出现君主之下执掌朝政的职官。他们的职掌和地位相当于后来的宰相。各国的最高执政这时也有直接称"相"的。战国时期,宰相制始告初步形成。名称虽不一致,职掌却是相同的,协助国王处理全国政务,由国王任免。这一时期的宰相多为客卿,由布衣而置相位者为数不少。
3. 元代"一省制"概述
答:元朝正式废除三省制而实行一省制,以中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其间虽三次设立过尚书省,但不领宰相事而只是主管全国财政,相当于宋代的三司使司,且旋置旋废,不为定制)。执掌最高军政事务的仍为枢密院,但地位较中书省低。长官为枢密使(由太子兼任),其下有枢密副使、同知院事等官。
五、论述题
4. 试述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特点。p565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政体,民国元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但宪法并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佳值,却成为政治家手中的政治斗争工具。
从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到1914年1月国会被强令解散,是所谓“政党政治”的时代。实行政党政治是民国初年风靡一时的潮流。民初政党政治的举与初步发展,标志着政治主体的近代化、政党化,政治形态由皇机政治转身政党政治。但从民国初年到北洋军阀主政时期,基本上是采取硬性移植西方制度的办法确立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体系的,只能成为失败的试验。
如何建立适合当时国情的国家,孙中山的“建国三时期”学说提出了建立理想中的民族国家的设想。但孙中山这种建立在个人权威之上的政治设想,也就决定了他的继承者必然要走上“一党专制”和“以人治国”之路,走向国民党一党专政和个人独裁体制。
1927年,国民政府开始了为期10年勉强维持统一的局面,而在国民党一党专制的情况下,中华民国政治制度体系没有得到完善,反而走向政治党化,实行党在国家之上的所谓“党制”体制。政治党化和“党国”体制,使得政治制度的结构形式类似现代国家,但在实际上却成为国民党实行统治的工具,根本没有起到现代政治制度所应该起到的管理和规范社会的作用,只是继承了中国封建政治的传统,又采用了部分资本主义政权的管理形式,又吸取法西斯主义个人独裁制的特点,是一种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混合的政治制度。
中国现代政治制度自出现以来,受到世界上三大政治汉理模式的影响:一是德、意、日法西斯主义的独裁治理模式,在20世纪30年代曾经喧噪一时,对当时的中国有很深的影响。二是英、美式的资产阶段民主治理模式,从兴中会、强学会到以后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都将此作为追求的目标。三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模式,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中国人民终于选择了这种治理模式。
5. 分析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利弊和特点。
要点:(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权,不允许有相对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2)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必须抓紧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3)地方基础行政组织的超稳定与人身控制。
弊端;首先地方没有一定的自主权,就不能有效在实理治理,其次,造成地方官对君主和中央的绝对依赖。
第2页 (共5 页)
本站推荐以下相关范文:中国政治制度史exercises1~6
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业
中国政治制度史论文
自己整理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1
文档为doc格式